重点行业提升行动
推动支柱产业强基增效。将实施重点产业“一方案、一清单、一图谱”,及时协调解决16个重点领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促进优势行业增产提速。推动电子信息龙头企业抢抓外需订单回流契机满产超产,鼓励参与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程建设。制定实施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四川省工业软件研究院、工业软件联盟。轨道交通、重大技术装备、白酒、医疗健康等产业的支持政策将陆续出台。
工业投资促进行动
将与经济合作局等部门联动开展专题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跟踪落实四川省制造业广东、浙江投资推介会以及福建厦门招商促进会等活动成果,做好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四川先进材料产业推进会、四川医疗装备产业合作对接会等系列互动。强化省市县三级联动,有针对性梳理跟踪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对接引进龙头企业和一批产业链填平补齐项目。
在促进项目投资建设方面,将开展技术改造投资服务专项提升活动,加快500个省重点工业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实施重点项目“一对一”和“直通车”跟踪服务,定期调度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省级重点项目140个以上、竣工150个以上。
创新驱动发展行动
要研究制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激励政策,促进创新要素加速向创新型企业汇聚,力争全年新增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2家,新培育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0家以上。持续打造产业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四川省山区丘区智能农机装备创新中心、钒钛新材料创新中心,推动工业云制造、工业信息安全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在加强新动能培育方面,预计全年培育认定新经济示范企业30户、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20家。持续推进“设计赋能”行动,组织开展服务型制造暨工业设计进市(州)、进产业集群活动。
在数字赋能方面,将上线电子信息、家具制造、智慧旅游等10个左右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行业节点。持续实施“万企上云”行动,全年新增上云企业5万家以上。聚焦钢铁、白酒、机械、轻纺等行业开展数字化行动。
下沉服务企业行动
帮助缓解企业成本压力。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坚决整治违规涉企收费。支持各地依托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搭建供应链服务平台,发布需求清单,寻求替代产品,开展集中采购。鼓励钢铁、有色等行业企业进行期货套期保值交易。
协调促进供应链稳定。针对芯片供应不足问题,继续密切跟踪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组织汽车企业、电子企业和芯片企业开展供需对接。针对轻纺行业原料问题,帮助指导企业增加原材料储备。加强新冠疫苗生产协调保障,推动重点生产企业扩能提产和稳定供应,全力保障疫情防控需要。
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探索建立“领航”“头部”“链主”等企业库,加强工业领域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推动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支持大企业采购中小企业产品(服务)。切块安排资金支持市(州)“小升规”工作,力争全年新升规工业企业1200户。
双圈产业协同行动
加快川渝制造业协同发展步伐。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制造业专项工作专班机制,实行制造业年度重点协同任务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研究制定川渝地区制造业重点领域协同实施方案。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协同发展高峰论坛。
共同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聚焦电子信息、汽车等重点领域,制定建设世界级(国家级)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培育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发展载体培育行动
培育重点产业园区。实施“5+1”重点特色园区培育发展行动计划。提升产业园区承载能力,推动产业园区孵化器(标准厂房)、服务平台、智慧园区等公共服务体系和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培育“5G+智慧园区”。
支持省级新区产业发展。支持开展运营机制市场化改革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对成都东部新区创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宜宾三江新区创建国家汽车和新材料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智能终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南充临江新区创建国家汽车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绵阳科技城新区建设国家电子信息、高技术转化应用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给予重点支持。
着力培育制造强县。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将制造业作为县域经济主要支撑。
“四川造”市场拓展行动
组织“四川造”产品组团展览展示,举办中国(成渝)美食工业博览会、川酒全国行、茶博会、“四川好水”和“2021国际传统发酵食品产业发展大会”“SEPP中欧跨国采购平台名企专场采购会”等活动,支持办好“2021四川消费品工业博览会”。支持川酒、川茶、服装、家具、食品、川药等优势特色产品,采取网上销售、线上促销、直播带货等方式开拓市场。
搭建产需对接平台。抢抓重大工程建设机遇,编制重大铁路工程建设供需对接产品目录,推动建材、钢铁、装备、高原氧等生产企业与川藏铁路等项目开展供需对接。
绿色安全托底行动
对标碳达峰,抓紧编制工业领域和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化、煤电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着眼碳中和,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持续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和绿色供应链。
生产要素保障行动
加强煤电油气运综合协调。进一步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推动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建设,促进水电资源与特色产业互动发展,力争全年水电示范交易电量100亿千瓦时。提前部署电煤“丰存枯用”,11月底前完成全省电煤储备任务。加大天然气增产增供协调力度,力争全年新增供应量12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