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四川网

培“大”育“小” 澎湃四川工业发展新动能

发布来源: 四川经济日报
浏览量:1531
标签:
 千亿企业从1户增加到6户、工业贷款余额近万亿元……回眸“十三五”这五年,四川大抓优质市场主体培育,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行动和中小企业“育苗壮干”梯度培育计划,探索“小核心、大配套”的产业集群融通发展模式,推进“5+1”现代工业体系建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头部”企业
    引领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2020年12月29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的2020年全省100户大企业大集团名单,备受关注。
    大企业、大集团的实力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现代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国家、地区的发展腾飞离不开大企业大集团的牵引和支撑,我国沿海广东、浙江、上海等省市的崛起跨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企业大集团在带动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引领等领域的不可替代作用。
    自2007年首次发布大企业大集团名单以来,四川已连续13年发布这一榜单,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四组数据最能说明我省大企业大集团在不断壮大:
    ——营业收入、盈利能力大幅度增长。相较于2016年,全省百户企业营业收入增幅近45%;利润增幅近58%。
    ——百亿级以上企业数量超过七成,成中坚力量。统计显示,2016年发布的榜单中,营收超千亿元企业仅有1户,营收500亿元以上的企业11户,营收100亿元以上的企业共有61家,上榜门槛达到51.6亿元;而2020年度,营收超千亿元企业有6户,500亿元以上企业13户,营收10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74户,作为“门槛”的第100名企业营收近70亿元。
    ——区域间你追我赶,竞相发展。2020年100户榜单企业中成都市占68席、环成都经济圈占84席、川南经济区占8席、川东北经济区占1席、攀西经济区6席、川西北经济区1席。与2019年榜单相比,川南经济区增加3席,川东北经济区增加1席,攀西经济区增加1席,川西北经济区增加1席。
    ——提质增效,“头部”效应进一步显现。榜单前十位的企业中,制造业7户,服务业3户,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占100户榜单的38%、37%。

    中小企业
    激发活力汇聚大发展能量

    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无数企业的发展步伐。艰难前行中,却有不少企业家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借钱也要按时发员工的工资”“保生产就是保稳定,我们公司绝不因疫情裁掉一个员工”……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三五”期间,四川围绕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重大战略和构建“5+1”现代工业体系、“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4+6”现代服务业体系重点领域,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汇集资源深入实施中小企业“育苗壮干”梯度培育计划,开展专精特新发展、“四下”企业升“四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企业服务提升、融资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提升、管理提升“百千万”、信息化水平提升、质量品牌提升、企业人才培育、开放合作与市场推广等十一大行动,全省中小企业总体规模、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实现较大提升,综合发展实力显著增强。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全省企业总数超过170万户,中小企业缴纳税金在全省税收总额贡献占比近75%;中小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就业登记人数在全省城镇就业登记总人数占比超过70%,中小企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从工业领域来看,截至2020年11月,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1.39万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93.7%;实现营业收入2.6万亿元,位列全国第6,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65%;完成利润1722亿元,位列全国第5,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63.6%。
    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中小企业“育苗壮干”梯度培育计划,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健全从个体工商户到微型小型企业、“四上”企业、行业“小巨人”、单项冠军的梯级培育体系,培育更多经济效益好、创新能力强、专业化水平高的优质中小企业。截至2020年底,我省已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36户,国家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户,高成长型企业626家以上、行业“小巨人”17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家。

    提升服务
    蓄积企业创新创业发展新动能

    2020年长虹集团营收超千亿元,其中新兴产业占比超过30%。如何更好地在做大做强核心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围绕移动、智能服务、供应链服务等方向培育新兴产业?
    “大中小企业融通或是一条路。产业机构优化、培育孵化新兴产业,让长虹在2015年开始扎扎实实做大中小企业融通,并成立创投基金来全面协调,希望通过引入外部资源来丰富长虹产业生态,为长虹发展增添力量。”四川长虹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晔说。
    长虹的做法,是我省深入实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小核心、大配套”的产业集群融通发展,构建产业生态的一个缩影,更是我省以政策为引导,以创新创业为抓手,以中小企业为中心,倾情服务企业发展的一个佐证。
    继2019年我省交出“新入规工业企业1908户,超出年度预定目标数50%,净入规698户”的亮眼成绩单后,2020年,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印发《关于促进工业小微企业上规模的实施意见》, 从财税、融资、服务、人才等七个方面提出十四条工作措施,弥补省级层面推动“小升规”政策空白。同时,下发《关于做好2020年小微企业升规工作的通知》,明确2020年“小升规”工作要点,建立“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全年力争新升规企业1000户。
    过去的这一年,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积极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降低疫情对全省中小企业平稳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将2020年作为“中小企业服务提升年”,围绕全省中小企业发展开,聚焦政策宣贯、投资融资、创业创新、管理提升、信息化、技术支撑、教育培训、市场开拓、园区发展等九大版块开展33类重点服务活动,政策红利更加突显。
    连续3年成功举办“创客中国”四川省创新创业大赛暨“创客天府”创新创业大赛,构建了包括省内外知名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服务联盟成员单位共同助力中小企业和创客团队的“投贷服 ”联动机制,参赛优质项目屡获国家级奖项。
    无独有偶。前不久举办的2020年四川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网络对接活动,以“产业赋能·互利合作”为主题,以“网”聚一批、“撮”成一批、“带”动一批为目标,组织动员全省大企业大集团释放产业合作机会,政企携手共同破解当前复工复产中的难点和堵点,进一步巩固提升全省企业复工达产率。14个市(州)的127户大企业大集团主动向全省中小企业发布608个市场机会清单,涉及“5+1”现代工业体系、“4+6”现代服务业体系和“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194个细分领域,提供的合作潜力市场规模超100亿元。
    其中,在供给侧,有103家企业提供354项对外服务和产品输出;在需求端,有76家企业发布了254项产品、技术和研发等项目的采购市场机遇。在直播现场,长虹、能投、中铁、联通、新希望和高金等大企业大集团与22户省内中小企业、1所高校和1个地方政府进行了13轮“云”签约,直接采购产品金额近5.95亿元,加上长期技术合作项目,累计对接成果近10亿元。直播当日总访问量为54.8万次,直播平台互动区自主发布评论1800余条,吸引600多家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帮扶平台”——“大中小协同配套服务专区”上发布供需信息累计达1400余条。
    此外,我省持续推进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认定工作,引导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支撑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并推荐上报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截至2020年12月,我省共有平台网络单位32个,培育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8家和82家、国家级和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6家和108家。2016年至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已为30.6万家企业开展2.6万场次服务活动,服务数量达到90万人次。

    金融“输血”

    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平均担保费率0.51%,这是四川长江民营经济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在深入落实“银担”3:7分险机制和“银担险”三方分险机制后,又以低担保费率的方式,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举措。
    截至2020年11月25日,公司在保客户111户,担保发生额达到40274万元,其中支小支农占比80%。已为111户在保客户减免担保费194.8万元,协调银行降息994余万元,银行平均降低利率达2.6%,综合利率在6%以内。
    “金融是经济的‘心脏’,为产业发展提供‘血液’。作为宜宾市政府性民营经济融资担保服务平台,公司始终坚守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定位和使命,努力在产业金融领域服好务,助力企业发展。”长江担保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产业金融创新实践,2019年1月,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5+1”产业金融体系建设的意见》,积极构建与“5+1”产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金融体系,在产融合作试点、省级财金互动政策修订、产业链金融创新、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建设、小微企业融资能力提升行动、直接融资、参与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领域,成效明显,亮点纷呈。
    率先在绵阳市开展应收账款融资国家试点,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被写入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并被纳入国务院创新改革推广清单。两年来,成都、绵阳两个国家产融合作试点以及泸州、宜宾、德阳、乐山、南充等10个省级产融合作试点地区创新实践有序推进,成都市在全国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成效评估中成绩突出,综合排名第三。成都市创新“五科”联动金融服务模式、绵阳市创新推进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受到国家相关部委充分肯定。
    连续三年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国家降费奖补资金共计5.16亿元,总金额全国排名第三、西部第一,共为262家(次)担保(再担保)机构兑现保费补助、业务奖励和风险补偿。截至2020年末,累计撬动银行资金上万亿元,平均担保费率降至2%以下,切实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积极参与全省上市和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建设,实施五个“100家”上市行动计划,落实企业首发上市奖补政策,对首发上市企业和有关保荐机构给予财政奖补,“十三五”期间,落实省级上市奖补资金超过4000万元,激励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截至2020年11月末,全省A股上市企业135家,资本市场融资超过3400亿元。
    此外,截至2020年11月末,全省工业贷款余额9837.7亿元、同比增长7.92%。再担保业务实现覆盖全省。截至2020年末,再担保机构合作担保机构79家、合作银行25家,已累计开展再担保业务5.87万笔、828亿元,其中与国家融担基金合作分险107.32亿元。成功推动首次将应收账款融资纳入省级财金互动奖补范围,兑现核心企业奖补资金超过2000万元。
  • 下一篇:暂无
  • 上一篇:暂无
 
热门政策解读
相关政策信息